——記全國優秀船員家屬王學燕
云冉 劉奕星
新近被評為全國優秀船員家屬的王學燕是中燃連云港有限公司船長王成的妻子,也是連云港外國語中學的一名高級英語教師,是8歲女兒眼中的“女漢子”,是公婆心中的“親女兒”。
王學燕在2006年的春天嫁給了海員王成,成為一名海嫂。結婚近10年,她把自己“修煉”成了一名能換燈泡、能修水管、能一手抱著閨女一手拎著菜飛快地追公交車、能改造衛生間、能安裝木質鞋柜、能將一袋袋大米拎上6樓、能將煤氣罐扛下6樓的“女漢子”。
“不稱職”的母親
作為一名海嫂,同時又身為教師的王學燕平時工作很忙,心中最虧欠的人是女兒文文。女兒剛上小學一年級,而王學燕擔任的是初中畢業班的班主任,工作從早7點到晚7點,中考沖刺前都需要忙到晚上9點。每天早上王學燕5點多起床給女兒做飯,6點叫女兒起床。冬天6點的天還沒亮,可孩子就得從熱被窩中爬起來,吃上幾口簡單的早飯就和媽媽一起到學校。7點,王學燕開始上早自習,文文就在她教室或者班級門口看書。到了快上課的時間,王學燕的同事幫她把孩子送到隔壁的小學校。中午沒時間做飯,母女倆只能在食堂吃,為了補充睡眠,文文就在王學燕的辦公桌上睡一小覺。每天下午3點40分,文文就放學了,王學燕卻需要進班級看班,于是王學燕給她報了書法和圍棋的輔導班。可是輔導班放學了,王學燕仍然沒下課,文文又繼續去小區的琴行彈琴,彈完琴在小區的奶吧寫作業看書,等著媽媽來接。就這樣,王學燕每天8點下班,回家做好飯菜,女兒基本到9點多才能吃到晚飯。說實在的,這個時間孩子已經吃不下什么了,但是作為媽媽,總是內疚地想多做點孩子愛吃的飯菜,用來彌補自己的“不稱職”。
王學燕說無論她有多忙,都盡最大的努力陪伴著孩子,讓孩子養成好習慣,比如閱讀、合理利用時間。王學燕曾經帶兩個班,又做班主任,每天回家累得一句話都不想講,可是仍然堅持給閨女講睡前故事,有時候講著講著自己就睡著了。家里書房有兩臺書桌,大的是媽媽的,小的就是文文的,每天文文讀書,媽媽備課;文文練毛筆字,媽媽默背國學和英語單詞;文文去上圍棋課,媽媽就去附近的圖書館給她借書。在王學燕營造的生活氛圍中,文文基本每個月都會閱讀30本左右的課外讀物;家庭作業基本沒在家做過,她總是能利用好學校點滴時間完成作業;課余時間文文還參加軟筆書法、鋼琴、圍棋、拉丁舞興趣班,每一樣都學的有聲有色。認識文文的人都感嘆這個小小年紀的女孩身上所擁有的強烈的求知欲、不服輸的韌勁和持之以恒的態度。
一顆堅強的心
作為一名海嫂,最無助的事情莫過于生病時身邊無人照顧。那年她第一次當初三班主任,家庭和工作的壓力使她換上了腎結石和腎盂腎炎,需要住院治療。丈夫在外航行,婆婆在家照顧化療的公公,學生課業又耽誤不得,她只能把4歲的女兒文文寄養在親戚家,請學校將她的課全部集中到上午,每天從7點到10點上課,然后再馬不停蹄地趕到醫院“住院”。還有一年,王學燕也是做初三班主任,忽然有一天發現自己鼻子不通了,由于課務緊張,無法請假去看病,結果拖了大半個月,直到吞咽都有困難才去醫院。一查,醫生初步診斷為腫瘤,需要住院切片觀察。怕丈夫工作分心,沒有告訴他自己的病情,只是接連幾天利用課余時間,獨自奔波于各大醫院。根據醫生建議,考慮再三后,她還是選擇了保守治療,連續掛水半個多月,終于使癥狀得到改善,排除了腫瘤的可能。
她羨慕別人一家三口簡單團聚的生活,希望丈夫多陪伴自己。自己煩過也哭過,但面對心酸的過往,現在的她可以淡定回首,過去以為大過天的事兒,現在看來其實都算不了什么。
驕傲的事
作為一名海嫂,王學燕還有很多驕傲的事情,首先,丈夫王成在她的支持下,成為中燃連云港公司最年輕的一名船長,并多次接受接新船和外派的任務。其次,公公2004年被診斷為鼻咽癌晚期,醫生診斷最多能有半年的生命,但他們夫妻沒有放棄,帶著公公去南京等地找名醫,還一直鼓勵他繼續接受治療,2015年公公去復診,醫生都夸是奇跡。另外,他們夫妻還資助小叔子完成了本科、碩士研究生的學業,小叔子今年又考上博士。而她自己,一直工作在教育第一線,連續多年擔任班主任,連年被學校授予優秀班主任、骨干教師等榮譽稱號,所帶班級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深受學生和家長的喜愛。王學燕業余時間自學了法律本科,考了導游證,還積極參加各項社區活動、義賣、關愛唐寶寶等活動,今年暑期她海準備到貧困地區支教。
王學燕每天堅持跑步、練字、學國學,她說她要做一名每天開心、充滿正能量的人。
圖為海嫂王學燕(后排左二)全家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