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寬
前幾天,在我們船從印度洋東行進入馬六甲海峽的時候,碰到一條對遇船。通過AIS了解,這是一條在航的中國漁船,數據顯示它的長度為63米,寬13米。在這里碰到國內的漁船比較少見,本來以為他們是去印度洋進行捕撈作業的,詢問后方知,這是一艘集捕撈和加工為一體的遠洋漁船,1500噸左右,船上有47人,大部分來自東北和山東,這次是繞道好望角到阿根廷沿海去工作。彼此寒暄了幾句之后,我們目送他們離去。雖然此事已經過去好幾天了,但是我的心卻久久不能平靜。
看他們嶄新的船體和干凈的生活區,這應該是一條新船。我猜測,這條船很有可能是幾個人合伙剛買的,通過辦理合法手續,準備到漁業資源豐富的南美海域去大干一場,狠狠地賺上一筆。而在船上的人,有的可能曾經在漁船上打拼過,有的可能是第一次離開陸地到這個完全陌生的行業中來,不知道他們喜歡不喜歡,了解不了解這個行業,但可以肯定,都是為了遠洋捕撈而走到一起。
大家多多少少都對漁船有一些了解,在電視上、電影里甚至《舌尖上的中國》這個節目中也能看到健壯的漁民在進行捕撈作業的畫面,趕上魚汛來了,他們日夜不停地工作。
其實,遠洋漁船的吃住條件只能用勉強兩字來描述,因為空間狹小,所以許多宿舍都是上下鋪的布局,吃得最多的食物當然是魚,因為來源充足,飲用水要靠淡化的海水來維持。漁船和貨船的管理不同,他們的薪酬不像貨船海員那樣旱澇保收,他們更喜歡被魚群包圍或者包圍魚群的感覺,因為捕魚越多,船東掙錢越多,他們的報酬才會越多,他們雖然很辛苦,但是卻很樂觀。
我在想,他們有沒有做好應對潛在危險的準備?他們不可能像我們這樣擁有一整套成熟的應急預案,他們也不會花錢請武裝保安護航。他們的船甚至可能還沒有撈到一條魚,在去往第一次作業場所的路上,成本已經花去了很多,因此額外的開銷會控制得非常緊,一分錢都不會再多花了。他們的通信設備也不會很先進,無非是利用衛通和電報來聯絡外界,大部分的信息只有船長掌握著,就這樣47個人在一個1500多噸的漁船上開往了異域他鄉。
回頭想想自己,同樣是海員,我們卻幸運地在萬噸級現代化遠洋船舶上工作。在大海上航行,遇到大風浪時,船舶會顛簸得很厲害,每當收到惡劣天氣的預報時,我們還沒有真正遭遇,記憶里那種暈船的滋味便涌上心頭,仿佛是讓我們提前適應似的。然而,我們有強大的公司作為后盾,有全部的應急預案時刻準備著應對各種突發狀況,讓我們在各個大洋里安全地暢行無阻,我們真是幸運。
把“愛崗敬業、積極向上”等詞用在這些人身上實在有些牽強,他們的信念很單純,就是掙錢,然后平安回家。然而,拋開別的不說,就憑這么小的船歷經千山萬水去到地球的另一端,他們的勇氣也實在可嘉,值得我們敬佩。
我還記得最后問漁船的駕駛員“中途要不要在南非加油”,駕駛員操著濃重的東北口音,帶著典型的幽默語氣,非常樂觀地回答道:“不知道,到時候看船東安排,加不了也得開到阿根廷啊!”不知道說什么好了,只能真心祝福他們:加油,一路順風,滿載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