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這個民間的傳統節日,古往今來,一直延續至今。歷代詩人為了弘揚屈原精神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吟誦端午的名篇佳作。
在吟詠端午節的詩篇中,有許多是歌頌與緬懷屈原的。唐代詩人文秀在《端午》一詩中這樣寫道:“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此詩深為屈原鳴冤不平,對昏君奸臣進行了無情的鞭撻。
端午節自古就有龍舟競賽的傳統,而唐代詩人張建封的《競渡歌》這樣描述和形容的:“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驚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舜。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蜺暈。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橈。”在詩人的揮筆之下,那緊張而熱烈的龍舟競渡氣氛渲染的栩栩如生,生龍活虎,扣人心弦。
在吟詠端午的詩篇中,也有反映離愁別緒、觸景抒懷方面的內容。現代作家老舍先生在抗戰初期居住重慶,在朋友家過端午時,即興寫下這樣一首詩篇:“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當年此會魚三展,不似今朝豆味香。”此詩寫出了抗戰時期過端午節的艱苦情景,以及作者在艱苦歲月中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