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與朋友聚會,楊鐵城先生說,某報上有一篇文章將“醒木”說成是評話藝人用的,因為他年輕時說過評話,知道那不叫醒木,而是叫“止語”。
止語者,禁止言語也。當聽客滿堂,一片嘈聲之時,說書先生登臺危襟正坐,三個指頭捻起止語,將手一揚拍下去,啪的一聲,滿座皆驚,全場肅靜,一雙雙眼睛就盯住說書先生聽書了。而醒木則是和尚所用之物。在佛法壇上,大和尚上座,小和尚坐兩邊,敲鼓鈸,擊磬鐃,念佛號,頌真言,由于音樂單調(diào),常常使人昏昏欲睡,小和尚也有打盹的,大和尚將醒木一敲,將打盹的小和尚驚醒,所以這一塊木頭,在法壇上叫醒木。同樣的一塊木頭,在道士手上叫令牌,在老爺?shù)拇筇蒙希畜@堂木,在古代軍隊的帥帳中,又叫虎膽,表示威嚴,在皇帝的龍案上,則叫鎮(zhèn)山河,這名稱的氣魄不小吧。在書案上叫鎮(zhèn)紙,而在藥店里則叫蓋方。中醫(yī)先開出藥方,配中藥時要按照藥方抓藥,為防止風把藥方吹走,用一塊精致的木頭將藥方子的一邊壓住,故叫“蓋方”。
同樣的語言現(xiàn)象,在漢語語匯中不乏同類,一個處所名稱有各種叫法,因人因地不同,因時因景各異,其中有雅俗之分,好惡之別。如現(xiàn)代人所說的洗手間,或叫衛(wèi)生間,十年前一般不這樣叫,而是稱廁所。廁所古稱“涸藩”,或稱“圊”、“軒” 。當然,彼時廁所大多是一個獨立的建筑,而現(xiàn)在的洗手間都是附屬在住宅、大廳、會堂、飯店等建筑的里面。在農(nóng)村又被叫成茅房、茅缸、茅坑,北方則叫蹲坑,有的地方叫窖。
在公共場所,有窈窕淑女想邀請女友一起去廁所,她說:“到‘一號’去嗎?”這“一號”暗指廁所,以示文雅。更文雅有趣的是有公共場所將男廁所叫“觀瀑亭”、女廁所叫“聽雨軒”,著實幽默,叫人忍俊不禁。另有一些叫法就有感情色彩了,記得去東北旅游,導游說,有東北人將廁所叫成“靖國神社”,因為他們特別痛恨日本軍國主義,并且關(guān)照我們,如果要方便就報告他,說要去“靖國神社”。上廁所也有很多種叫法,古代叫更衣,后來叫解手,現(xiàn)代叫方便,叫如廁,叫出恭,上洗手間。粗俗的叫大便小便,文雅的叫洗手。
一個名詞有多種說法,有的動詞也有多種說法。例如“吃”這一動作,有很多不同的同義詞,食、啖、茹、進食、用飯、用餐、用膳文雅一些,民間地方話直白、形象、幽默、有趣,有說順、兜、醫(yī)大病、醫(yī)倒頭、填肚子、斬肉頭、填二寸半口子等等,適用于不同的語境、不同場合和不同的情感色彩。
同樣一塊木頭、一處廁所,同樣的一個動作,有這許多不同的叫法,源于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顯示中華民族先進而生動的語言現(xiàn)象。這些語言現(xiàn)象,都根植在廣大民眾豐富生活的土壤中,閃爍著人民群眾的智慧。曾有哲人說過:“語言是活的,像人,像河,總是在變。”同樣一塊木頭由于所在地點、使用者不同,名稱各異,妙趣橫生。由此說開去,一些名詞動詞也富含同類的變化,這樣的語言現(xiàn)象,認真細究確是大有學問,對于提高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避免張冠李戴或語言呆板、增強思想文化修養(yǎng),都大有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