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昌洪
深秋時節,頂著瑟瑟寒風,我來到位于桂北興安的紅軍長征突破湘江戰役紀念公園,緬懷紅軍長征途中在興安血戰湘江的英勇事跡。
走進湘江戰役紀念公園,展現在我眼前的是一幅由灰白花崗巖雕鑿而成的湘江戰役的多個歷史畫面,藝術地再現了當年長征中的青年紅軍、女紅軍、老游擊隊員、兒童團員等形象,展現了救星、遠征、渡江、送別、永生等故事場景,全面展示了壯烈的湘江戰役。
歷史的曙光,永遠在最黑暗時綻放光輝;偉大的軍隊,總是在絕境中浴火重生。據公開資料顯示,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前是8.6萬多人,出發后一個月內,先后突破了敵人三道封鎖線,11月下旬抵達湘桂邊界時已減員2.2萬人。蔣介石準備依托湘江天然屏障,構筑第四道封鎖線,包圍紅軍于湘、漓兩水以東地區,形成一個“口袋陣”,將被追擊入廣西的紅軍壓縮到湘江以東、龍虎關以北的全州、灌陽、興安三縣范圍東西不足60公里、南北100公里的三角地域內,再扎緊口袋,依仗兵力數量和武器裝備上的絕對優勢,將紅軍全部殲滅。為此,蔣介石調集近30萬兵力參與桂北湘江戰役。此時,中央紅軍在湘南足足走了20天,準備渡湘江時,敵人已經基本部署就緒,只等紅軍去鉆“口袋”。這時的中央紅軍已完全處于戰略上的被動局面。
面對敵強我弱如此懸殊的勢態,面對我軍的生死存亡,中央紅軍決定:堅決打擊尾追之敵,迅速開辟西進越過湘桂邊界,進入廣西搶渡湘江的道路,打破敵人的第四道封鎖線。為了保證中央縱隊渡江,中央紅軍在全州覺山鋪、灌陽新圩和興安的光華鋪等地,分別依托陣地對敵人開展了頑強的三大阻擊戰。中央紅軍經過數七晝夜的浴血奮戰,終于以折損過半的慘重代價,先后從全州縣的大坪、屏山、鳳凰嘴和興安縣的界首等四大渡口渡過湘江,沖破了敵人的第四道湘江封鎖線。紅軍遭遇了長征以來最為慘烈、最悲壯的損失,僅湘江一戰,就損失了3萬多人。
中央紅軍搶渡湘江后,12月3日,中革軍委得知敵軍在湘桂交界一帶布下重兵,隨即決定放棄從西延地區向北進入湖南城步的打算,轉而向西前進深入越城嶺山區,向貴州方向前進,這也是紅軍在長征途中首次改變路線。老山界是越城嶺山脈的中段分支,主峰貓兒山海拔2145.5米,也是長征途中的第一座高山。紅軍行軍的路線正好靠近貓兒山主峰,剛剛經歷過鏖戰的紅軍戰士們,強忍著饑餓、疲憊和傷痛,接連克服了途中陡峭的雷公巖、百步陡等十余處天險,翻越了老山界,經由湖南通道挺進敵軍力量薄弱的貴州,使得剩下來的3萬多紅軍有生力量得以有效保存。
如果說長征是戰爭史上的奇跡,那湘江戰役則是關系到我黨我軍前途命運、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重大戰役。湘江戰役的嚴重失利,也促使更多的紅軍指戰員,包括一些曾經支持“左”傾錯誤的黨和紅軍高層領導,從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中認識到“左”傾冒險主義給中國革命帶來的危害,逐漸覺悟到是排斥了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正確路線,貫徹執行了錯誤的路線所致,部隊中由此產生了積極要求改變領導的思想。湘江戰役的失利,成為“左傾”冒險主義軍事路線徹底破產的重要標志,為之后召開的“遵義會議”,并確立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
斗轉星移,滄海桑田,歷史久遠,號角猶聞。有人說長征就是英雄戰勝困難的故事。而在我心里,長征就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苦難”走向“輝煌”跋涉過的崎嶇山道,也是中國共產黨登上歷史大舞臺攀登過的陡峭崖壁。不朽功勛彪炳史冊,紅色記憶永不磨滅。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是我們這一代人新的長征。今天,我們回顧長征,緬懷先烈,就是要繼承紅軍的光榮傳統,弘揚長征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在新的長征路上,讓理想之光不滅,信念之光不滅,讓長征精神薪火相傳。紅軍長征精神,為我們樹立了一座不朽的精神豐碑。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長征永遠在路上,紅星依舊閃耀,紅色記憶永存。只有與歷史同步伐,與時代共命運的人,才能贏得光明的未來。每一次銘記,都是為了汲取精神動力,每一次回望,都是為了新的出發。“今朝數風流,自奮莫等閑。”苦不苦,看看長征二萬五,累不累,想想紅軍老前輩。作為一名遠洋戰線上的船員,在為實現“中國夢”、建設海洋強國的漫漫征途上,我們一定要凝魂聚氣,不忘初心,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牢記新的使命,立足本職工作崗位,毫不畏懼面對一切困難和挑戰,走好今天新時代的長征路,續寫新的長征路上“中國夢”和“揚遠夢”的輝煌篇章。
紅軍長征突破湘江戰役紀念公園群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