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炳材,1912年5月出生于廣東番禺沙灣鎮。1925年6月23日,他在廣州讀書時,參加反帝示威游行,目睹了“沙基慘案”,激發了對帝國主義侵略者的仇恨,于是懷著洗雪國恥的決心發奮讀書,于1931年夏考入黃埔海軍學校,后來又考入上海海關海事班,并到美國海軍訓練中心深造。
1941年底,香港淪陷。此時,何炳材在香港九龍海關“長庚”號緝私艦任大副。英籍艦長布朗臨陣逃跑,為了防止“長庚”號落入敵人之手,何炳材率領艦上人員打開艦底海水閥,將艦弄沉。隨后,他懷著抗日救國的熱情,毅然受命,不怕艱險,只身穿過偏僻的粵東山區小道,趕赴設在陸豐的“海面監視哨”,在短短十個月里密報敵情九次,盟軍指揮部及時派出飛機將日寇運輸艦“祿星丸”炸沉于黃埔港。
20世紀30年代,我國西沙和南沙群島先后被日、法帝國主義侵略者占領。1946年,時任“太平”艦少校副艦長的何炳材奉命制定“收復南沙群島”海軍艦隊的航行計劃,并駕駛“太平”艦兼領航員,從榆林港出發,向越南東岸的華利拉角航行。在缺少航海資料的困難情況下,他膽大心細,精確測定海流、水深和水色,避過礁灘,摸準航道,駛入被稱為危險地帶的南沙群島,在12月12日午前順利抵達太平島。何炳材立即帶領水兵和海軍陸戰隊登岸,成為收復南沙群島的歷史見證人,并將島上書有“大日本帝國”水泥碑砸得粉碎。此后,島上豎立起中國自己造的花崗巖新碑,碑正面所鑿字為“太平島”,背面是“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左面則是“太平艦到此”。
1947年,因為對內戰深惡痛絕,何炳材放棄高官厚祿,違抗軍令,毅然離開國民黨海軍。此后,他去往香港,先后任九龍海關“海寧”“海康”號緝私艦艦長。
廣州解放前夕,逃竄到臺灣的國民黨勢力命令九龍海關全部緝私艦立即由香港駛往臺灣,并威脅利誘“去臺灣者賞,違者開除。”時任“海康”號艦長的何炳材帶頭抗命開航,并策動其他艦艇的船員拒絕開船。他一方面發起募捐,資助生活困難的船員;另一方面加強對艦艇的安全保衛工作。此時,臺灣當局企圖以27萬美元重金收買他,遭到斷然拒絕。在新中國誕生的關鍵時刻,何炳材從自己前半生經歷和對比中,做出人生的重大抉擇,他大義凜然,高舉愛國主義的旗幟,在中共地下黨的領導下,于1950年6月15日晚,借著夜色的掩護,機智地避開了敵機機的轟炸,組織策動抗拒開船去臺灣的海關人員駕駛27艘艦艇起義,毅然走上革命的道路。后來,這批艦艇成為我海軍艦隊的主力,為解放萬山群島做出了貢獻。
解放初期,百廢待興。何炳材充分發揮自己的技術特長,為發展新中國的海運事業傾注了滿腔熱血。早在1951年,恢復華南航運面臨著美國及臺灣海上軍事封鎖的困難。當時進入廣州的唯一水道只能先經過香港水道,再走大鏟水道至虎門,許多大型船舶無法直接駛入珠江口。何炳材勇挑重擔,率領8名剛從測繪學校畢業的學員,頂烈日、冒風雨,夜以繼日,苦戰50天,憑借簡陋的測試儀器完成了測量、繪制海圖和設置航標等繁重工作,開辟出一條從垃圾尾到虎門長達40海里的內伶仃水道,使萬噸輪從此之后能直接駛入黃埔港,因而受到國家交通部的表揚。
20世紀50年代,何炳材任渤海遠洋輪船長期間,曾被派往支援海軍訓練海岸炮兵和魚雷艇操練。他協助榆林港海軍基地建立第一個魚雷艇碼頭,并以精湛的拖航技術使每次拖靶和尋雷都非常準確,配合操練十分默契,令在場的蘇聯海軍專家頻頻點頭贊許。
20世紀60年代,何炳材在廣州海運局任萬噸輪船長,他精心研究經濟航線和在大風浪中船舶操縱技術,創造了萬噸級船舶空載安全通過淺窄的外羅門水道和在6級風中進出八所港并靠離碼頭的紀錄,對提高船舶的營運率有顯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