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安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強調:“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秉持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工匠們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升華的過程。工匠精神的目標是打造本行業最優質、其他同行無法匹敵的卓越產品。
《賣油翁》與《庖丁解牛》這兩篇文章家喻戶曉。《賣油翁》是北宋歐陽修所著的一則寫事明理的寓言故事。通過略寫陳堯咨射箭、詳寫賣油翁酌油這兩件事,形象地說明了“熟能生巧”“實踐出真知”的道理。我們無論做什么事,只要下苦功、多思勤練,就一定會取得成績。《庖丁解牛》出自《莊子·內篇·養生主》。該文說的是一位叫庖丁的廚師解剖了一頭牛。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觀規律的人,經過反復實踐,技術純熟神妙,做事得心應手,有熟能生巧之意。這兩則故事中對嫻熟技藝的細節描寫形象地詮釋了“工匠精神”。
工匠,原本是中國老百姓日常生活須臾都不可離的職業——木匠、銅匠、鐵匠、石匠……,各類手工匠人用他們精湛的技藝為傳統生活景圖定下了底色,隨著農耕時代的結束,社會進入后工業時代,一些與現代生活不相適應的老手藝漸漸淡出人們日常生活,但“工匠精神”永不過時。
早幾年,木工匠人聶圣哲在談“工匠精神”時說過,“中國制造”是世界給予中國的最好禮物,要珍惜這個練兵的機會,決不能輕易丟失。“中國制造”熟能生巧了,就可以過渡到“中國精造”。“中國精造”穩定了,不怕沒有“中國創造”。千萬不要讓“中國制造”還沒有成熟就夭折了,路要一步一步走,人動化(手藝活)是自動化的基礎與前提。要有工匠精神,從“匠心”到“匠魂”。相信隨著國家產業戰略和教育戰略的調整,人們的求學觀念、就業觀念以及單位的用人觀念都會隨之轉變,“工匠精神”將成為普遍追求,除了“匠士”,還會有更多的“士”脫穎而出。
工匠精神,是工匠們對精品有著執著的堅持和追求,把品質從99%提高到99.99%,其利雖微,卻長久造福于世,其精神內涵包括:注重細節,追求完美和極致,不惜花費時間、精力,孜孜不倦,反復改進產品,做到精益求精。不投機取巧,必須確保每個部件的質量,對產品采取嚴格的檢測標準,不達要求絕不輕易交貨,做到嚴謹,一絲不茍。不斷提升產品和服務,因為真正的工匠在專業領域上絕對不會停止追求進步,無論是使用的材料、設計,還是生產流程,都在不斷完善,做到耐心、專注、堅持。用心做一件事情,這種行為來自內心的熱愛,源于靈魂的本真,不圖名不為利,只是單純想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
“一切手工技藝,皆由口傳心授。”“工匠精神”的傳承,依靠言傳身教自然傳承,無法以文字記錄,以程序指引,它體現了舊時師徒制與家族傳承的歷史價值。中國的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家族,鋼琴演奏者郎朗,小提琴演奏者呂思清,航天英雄楊利偉、景海鵬等等,他們無不代表了“工匠精神”一族。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同樣,其他的行業領域也造就了一大批擁有“工匠精神”的匠士,不勝枚舉。
然而,當今社會心浮氣躁現象普遍存在,人們常常追求“短、平、快”帶來的即時利益,從而容易忽略產品的品質和靈魂。精益管理就是“精”“益”兩個字,是最能體現“工匠精神”的內在需求的。企業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長期的競爭中獲得成功。我們要熱愛你的崗位工作勝過愛這些事給你帶來的金錢好處,要精雕細琢;要樹立對職業敬畏、對工作執著、對產品負責的態度,注重細節,不斷追求完美和極致,給客戶無可挑剔的體驗;要將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每一個環節,做出打動人心的一流產品;要利用科技創新、技術進步,不斷吸收最前沿的先進技術,創造出新成果,把自己的事做到極致……
這就是當代社會的“工匠精神”。